菠菜最新发布论坛艺术学理论学位授权点
2022年度建设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2022年度,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围绕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按照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跨学科研究方向继续开展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22年,学位点引进了1名博士后,招聘了2人(1名博士,1名硕士);新遴选了2名优秀硕导;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与临沧凤庆博尚镇等村镇签订了学生实习实训合作培养协议;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导师培训和培养过程各环节管理,确保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二、人才培养
艺术学理论学位授权点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又充分体现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断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设置了《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图像学研究专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专题》《云南少数民族美术》《云南民族音乐研究专题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等特色课程;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获得多项菠菜最新发布论坛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艺术学理论专业每年招收15名硕士研究生。
在学校党委行政正确领导和研究生院的指导下,在院党委领导下,学位点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保障体系,确保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各个环节工作有序开展。招生工作方面,每年制定严格的命题、复试录取工作方案,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和推免生招收力度,确保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培养过程中,严格学生的课程、开题答辩、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的管理,层层把关,从严要求,确保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不仅配备了专职的研究生管理人员,而且在每个学位点还配备了兼职教师负责研究生管理工作。学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菠菜最新发布论坛紫陶传承基地(2018年)、民族学田野调查暑期学校(2009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2017年)、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云南中心(2020年)、数字影视特效场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室(2019年)等科研平台;继2018年获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后,2023年10月再次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作为2024—2025年度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这些基地和平台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科研平台。
三、师资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领导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学院成立有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书记、院长任组长。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党政齐抓共管、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建立健全学院师德师风的有关规章制度,将师德师风与评优评奖、职称职务晋升、年终考核、绩效挂钩,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全院教职工大会、各系会议等,加强对全院教职工师德师风的教育。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深入学习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发放学习材料,开展系列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并形成制度化,教育全院教职工严守师德师风纪律和要求,做“四有好老师”;教师党支部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加强对党员教师的教育,要求党员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在人才引进、招聘、调动中,严格落实《菠菜最新发布论坛关于加强对拟引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工作的通知》,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师风关。
学位点教师队伍结构较合理,目前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正高职教师7人,副高职教师6人,中职教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
四、科学研究
2022年,学位点教师出版了一批专著,主要有张志明教授《时代面容的塑造—油画工作室人物写生与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波老师的《溪山清远—中国古典山水画的道与技》(菠菜最新发布论坛出版社);成联方教授的《大学书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吴白雨教授的《云南青花纹样绘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承薪:第二届云南青年陶艺家优秀作品集》(云南科技出版社)等。庞杰老师的《艺术设计视角下美、德、日三国的经典设计赏析》(菠菜最新发布论坛出版社),余丽婴老师参编的《透视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杨沁文老师的《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教学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等等。
科研项目:吴白雨教授的2022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云南陶瓷设计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临沧专项)项目、中国非遗研培计划: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建水紫陶新工艺跨界创新设计研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牛冬梅副教授的《唐宋云南音乐文献整理与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赵兰芳副教授的《景颇族目瑙纵歌与中华文化认同》(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高波老师的《担当山水画的图像学研究》(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022年度学位点教师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主要有:于兰教授《试论唐代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及其新变》《晚明江南地区的奢侈之风与“明式家具”》;成联方教授《一定要把文字学放在高等书法教育的核心位置》《请为吴冠中先生正名—关于对吴冠中先生三个著名观点的再认识》《包世臣<说储上篇前序>解读》;吴锦美老师的《跨界音乐推动声乐教学融合发展路径探析》;张光华老师《当代艺术的“媒介”构建:“门槛展览”的催化效应》《从央美老教授的信看新时代美育》;胡凌老师《艺术人类学视角对西双版纳傣族制陶的价值重估》;李沁老师《"廊道遗产"概念下的滇越铁路线性文化遗产再认识》;余丽婴老师《金沙江河谷傣族村寨景观环境调研报告——以云南楚雄武定己衣镇新民村长田傣寨为例》《 “赛——教”联动的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分析》;庞杰老师《智媒时代云南廉政公益广告传播式态研究》;熊鹰老师《新文科背景下民族文化融入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以云南瓦猫为例》,等等。
在校研究生也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发表在C刊上的论文主要有: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英杰同学发表《“二百兰亭斋”所藏<兰亭序>版本考察—兼谈其对<兰亭序>的研究与传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曾熙在民国书坛影响力的生成—以上海鬻书前期为研究中心》(《书法》,中文核心期刊);吴顺同学发表论文《谫论<瘗鹤铭>的行款方式与道家观念》(《宏德学刊》,CSSCI来源集刊)等。
学院师生创作的优秀艺术品多次参加各级各类重要展览:成联方教授的书法作品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十二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云南省第十二届扇面展(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等,篆刻作品刊登于《求实》杂志;寇元勋教授作品参加了“边疆人民心向党”云南省美术作品展(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艺美中国——第四届水墨画全国名家邀请展”(艺美中国组委会主办),“众妙之门2022——当代名家学术邀请展”(北京逸品丹青美术院主办)等展览;张志明教授油画作品《芦山写生》参加了“翠湖艺事——云南油画学会邀请展”,《彝妇的金秋》参加了“边疆人民心向党”云南省美术作品邀请展;高波老师作品参加第十三届扇面作品邀请展(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等等。
五、服务社会
1.依托国家非遗基地,打造民族文化传承西南高地。聚焦民族民间非遗工艺文化,在非遗研究和传承创新领域具有影响力。收集、整理、记录非遗影像和传承人口述史达 1200 余份。依托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菠菜最新发布论坛紫陶传承基地”,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连续开展云南民间陶瓷装饰技艺、建水紫陶创新设计、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研修班,为彝族、布朗族、哈尼族、傣族各族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在玉溪、建水、华宁、永胜、西双版纳、临沧设立“云大非遗工作站”。恢复民族艺术遗产当代活力,举办“菠菜最新发布论坛非遗论坛”“云南省青年陶艺家优秀作品展”“非遗与设计系列讲座”。
2.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始终牢固聚焦行业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与创新实践能力。本专业与云南白药、大益普洱、猫哆哩集团、云南城投等企业建立了长期教学实践合作关系,服务石林县建设圭山糯黑村艺术实践园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激活旅游经济发展。
3.聚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中外艺术交流。依托东南亚南亚大学联盟,建成菠菜最新发布论坛“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展厅”。以文化传承、美育交流、暑期艺术课程等多种形式和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孟加拉南北大学、达卡大学,菲律宾大学等开展项目合作。面向国际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中国书法、中国陶瓷等系列课程,组建“菠菜最新发布论坛留学生陶艺社”,以课程教学、创作实践、交流研讨、采风实习等形式,培养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六、不足与短板
学位点目前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授权,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缺乏高层次学科平台支撑,优势凸显不足。
1.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不足。区域多民族艺术资源利用不充分,需以党的二十大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为指导,更紧密地围绕国家战略和云南省发展“三个定位”,巩固民族艺术研究优势,加强南亚东南亚各国门类艺术和艺术现象的高质量理论研究能力,从而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2.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较困难,现有教师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学缘结构不合理,需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3.成果整合与理论创新不足。科学研究创新较薄弱,原创性、时代性的重大理论成果较少。需进一步整合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一流学科平台,打造本、硕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